我国海绵钛产业盲目重复建设迅速扩张隐藏风险

2007年05月14日 0:0 362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受国内外市场价格上涨及消费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性能优良而被称为继钢铁、铝之后“第三金属”的海绵钛产业,近年在国内猛然掀起项目投资热潮。诸多资本涌入使在建产能已逼近全球总销量,业内专家提出,虽然我国是世界钛资源大国,但盲目重复建设将引发资源浪费、恶性竞争、环境污染等诸多矛盾,并使我国成为世界钛金属的廉价输出国。
  --在建产能逼近全球总销量 海绵钛盲目投资有增无减
  钛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战略金属”,金属钛比重仅为普通结构钢的56%,而强度却与钢材相当或更高,在高温和低温状态下其化学和物理性能也更为稳定,因此售价远高于钢铁等金属。海绵钛主要用于航空、航海、化工、医药等领域,近年来也开始被广泛运用于体育、电力、汽车等领域。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已掌握海绵钛全流程生产技术的国家之一,但记者日前在我国规模最大和惟一的海绵钛全流程冶炼企业--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了解到,2005年以来,国际钛材市场在航空业等带动下出现强劲复苏,价格开始上涨,仅一年多时间就从每吨5万元至6万元上涨到10万元至20万元,国际市场更突破每吨30万元。价格暴涨驱使诸多资本竞逐海绵钛产业,2004年以前,我国海绵钛生产企业仅有遵义钛业和抚顺钛厂两家,而近两年,海绵钛项目却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秘书长王向东说,近两年来,国内规划将建的海绵钛生产项目就多达30多个,涉及山西、甘肃、辽宁、河南、四川、天津等十多个省(区、市),去年以来已投入并具备生产能力的也有7、8家企业,这些项目计划投资多则十几亿元,少也达5亿元左右。2004年我国海绵钛产量不足5000吨,目前国内年需求量在2万吨以内,到2010年全国市场需求量也仅为3万吨。但目前规划、在建项目若全部投产,产量将超过10万吨,这相当于全球市场消费总量,如不有所控制,产品过剩积压、项目“胎死腹中”将是必然趋势。
  --海绵钛项目投资扩张将引发多重危险
  据了解,海绵钛生产流程长且工艺较为复杂,我国虽然是世界钛矿资源保有大国,但目前掀起的海绵钛产业重复投资热潮,仍将引发资源、环境和市场等多重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钛资源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探明二氧化钛总储量达9亿多吨,居世界第一。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遵义钛厂副厂长余家华说,储量虽高,但在当前科技条件限制下,我国适合经济开采的资源仅为1亿多吨,且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及广西、云南等省区。攀枝花地区储量最大,但矿石成分复杂、伴生矿种多,开采难度很大,资源赋存条件好的地区资源已经开始枯竭。诸多项目上马势必造成资源争夺战,并加速优良矿山的资源枯竭速度。
  海绵钛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污染工业,余家华说,海绵钛全流程生产是一个完整工艺链,其中不仅需要使用剧毒气体氯气作为还原剂,而且还将产生诸多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如生产中产生的四氯化硅就是生产半导体的主要材料之一,只有具备全流程工艺才有可能建立循环经济体系。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在建项目中,仅个别企业拥有全流程工艺,不少企业项目建设“掐头去尾”直接上马还原蒸馏工序,这样虽能快出产品,但工艺链脱节,附加产品无法分解利用,将造成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
  重复建设还造成国内企业恶性竞争加剧,企业技术秘密及人才流失严重。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袁继维说,由于全球技术封锁严密,我国海绵钛生产走的是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世纪80年代,遵义钛厂首次突破“5吨还原炉”生产技术;2001年“8吨还原炉”示范成功,为设备大型化打下基础;2006年底,成功开发了“12吨还原炉”生产技术,使我国海绵钛生产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但近两年,国内的投资热潮使企业核心技术和人才频频流失。去年以来,企业已经被“挖”走十几名骨干技术人员,甚至包括一些高级工程师,这些技术人员带走了企业核心生产技术,造成商业秘密流失,不正当市场竞争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无序扩张亟待政策“急刹车”
  海绵钛产业盲目重复建设带来的种种乱象已开始显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些业内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相应宏观调控措施,不能再让海绵钛工业步电解铝、小水电等产业重复投资的后尘,不能使我国有限的钛矿资源在恶性竞争中损失耗费,不能使我国沦为国外廉价资源供应地。
  专家提出,有关部门应尽快对金属钛产业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并抬高市场准入门槛。王向东认为,作为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和战略性资源,钛矿应该作为国家保护性开发资源。但是,目前对于钛材生产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生产许可制度,而海绵钛产业却没有,应从源头规范这一行业发展。
  此外,要打破项目建设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余家华等专家提出,目前海绵钛项目遍地开花,争夺资源、争夺人才,但各地都将其视为优先发展产业。由于项目上马基本上是地方审批,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利益,根本不顾及市场整体需求,甚至为企业不正当竞争充当“护身符”,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