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管制重金属治理和减排重点企业
2012年03月29日 16:26 1833次浏览 来源: 大越期货 分类: 九部委整治重金属污染
1.周生贤在会议上指出,中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今年的专项行动将重点做好三件事情。
其一、以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周生贤要求,加速淘汰铅蓄电池落后产能,深入整治以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为主的重金属排放企业。
周生贤强调,各地要在2012年6月30日前,公布辖区内所有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以及皮革鞣制、电镀企业的名单及整治进展情况,更新铅蓄电池企业整治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其二,全面排查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周生贤要求各地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建立危险废物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对故意倾倒危险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要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其三,从严监管污染治理和污染减排重点企业。周生贤要求,加强电力企业燃煤机组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监管,逐步建立电力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2012年6月底前,各省应公布各类污水处理厂名单、处理水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情况和环境守法情况。
据介绍,在2011年的专项行动中,官方共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2137家,并对3104家污水处理厂和5.18亿千瓦火电机组开展了执法检查。
今天的会议共设2426个分会场,地方官员、重点重金属排放企业负责人、有关行业协会负责人等7.6万余人参加了会议。
2.《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于2011年8月份发布,要求新建、改扩建再生铅项目单系列生产能力必须在5万吨/年以上,现有再生铅企业单系列生产能力不低于3万吨/年。到2013年底以前,淘汰所有生产规模在3万吨/年以下的再生铅生产能力。
王孝洋20日表示,再生铅行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但由于再生铅行业缺乏准入制度,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一些小企业容易规避环保监管。目前主管部门意见高度一致,将重点扶持节能环保水平高的再生铅企业,减少规模偏小的再生铅企业。据介绍,工信部与有关部门正组织相关机构研究行业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扬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再生铅企业有300余家,其中,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6家,年产量1至7万吨的企业有6家。大部分再生铅企业产能较小。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王吉位介绍,欧洲再生铅专业生产企业单系列产能一般在5万吨以上,美国一般在10万吨至15万吨左右。此外,产能利用不足同样是制约再生铅行业发展的障碍,目前我国再生铅产能约为559.26万吨,2011年再生铅实际产量为135万吨,我国再生铅产业除了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外,还要规避低水平重复建设。
(3)从长周期的角度来看,影响信贷的变量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需求冲击,一类是供给冲击。前者一般来自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后者则来自商业银行、央行货币政策以及外部流动性。为考察两者对信贷的影响,我们分别选取实际投资增速和实际贷款利率(通胀调整后的收益率作为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替代指标。
选用这两项指标的原因,一是中国的信贷需求大多数是来自投资。二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果实际贷款利率越高,来自贷款的收益率就越高,商业银行就越倾向于增加贷款供给。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自1978年以来,无论是实际投资增速还是实际贷款利率,对信贷实际增速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实际投资增速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贷款增速上升0.2个百分点,而实际贷款利率上升1%,实际贷款增速上升0.8个百分点。
更进一步的分析则表明,需求因素一般是暂时性的或者非预期的,往往会形成负反馈,例如带来通胀和利率大幅上升,进而抑制信贷需求的进一步上升。因此,从中期来看供给层面的冲击在决定信贷增速时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基于对信贷增速的显著影响,我们利用实际投资增速和实际贷款利率,构造出贷款需求指数和贷款供给指数,两者之差反映了贷款的供需缺口。其中的道理很明显:当商业银行的供给意愿高于需求时,整体信贷就呈现宽松状态,这时候可以观察到利率呈现下降态势;当商业银行的供给意愿低于需求时,整体的信贷就呈现收紧状态,这时可以观察到整体利率出现上升态势。
由于缺乏长期的真实贷款利率,我们无法利用相关贷款利率的数据来检验上述推断。但是国债作为信贷的替代品,其利率可以看作是信贷供需缺口在边际上变化的度量指标。例如,通过对比10年国债两类与信贷供需缺口指标走势,可以明显看到两者呈现负相关,从而印证了前述判断。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