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吴世忠:重金属污染治理向源头转变

——访全国人大代表、水口山有色集团董事长吴世忠

2014年03月13日 9:45 30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刘京青两会专访

 

QQ截图20140319091802

 

  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逐步好转。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重金属污染事故仍然呈现高发势头,治污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完善铅锌产业政策,推动重金属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董事长吴世忠。
  吴世忠告诉记者,2013年,全球精铅产量达1115万吨,全球精铅消费量为1089万吨;全球精锌产量达1312万吨,全球精锌消费量为1291万吨;国内原生铅产能在400万吨左右,再生铅产能为559万吨,精铅产量510万吨,实际精铅消费量约495万吨;国内精锌产能550万吨左右,精锌产量517万吨,进口精锌约62万吨,实际精锌消费量约558万吨。
  由于市场需求饱和,铅锌产能已经呈现过剩势头。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仍有在建铅、锌产能,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
  吴世忠说,工信部3013年7月公布《2013年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第一批企业名单》,涉及铅冶炼企业30家(含再生铅冶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80.7万吨;涉及锌冶炼企业23家,淘汰落后产能15万吨。这些企业大部分分布在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内,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是当地政府的重要财源。由于升级改造成本高昂,企业和政府淘汰关闭的意愿不强、力度不够,个别地方政府甚至呈现纵容、默许其继续生产的态度,陷入了“年年淘汰年年过剩”的怪圈。
  他说,早些年,国家对铅锌冶炼项目审批控制相对宽松。在有色金属行情利好时,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鼓励企业投资重金属冶炼项目,导致一大批投资少、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中小型铅锌冶炼企业遍地开花,对整个铅锌行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尤其是涉铅企业分布范围广,铅金属又容易被人体吸收,导致全国范围内血铅事件频发,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
  据吴世忠介绍,现行铅锌等重金属产业政策,总体上是合理、可行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现行政策注重老污染区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而对在新的地区新建重金属项目审批控制相对宽松,增加了新的污染地区和治理难度。现行重金属产业政策的重点是限制区域环境容量,在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内新建项目审批控制很严。而未被污染地区环境容量相对充足,审批相对比较容易,相当于变相鼓励在新的区域建设铅锌等重金属项目。我国现有的重金属污染防控区,国家和企业投入巨资建设了相对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而在非防控区新建项目,必然又涉及到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而且环境恢复成本巨大,也加剧了我国重金属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二是虽然设置了铅锌等重金属项目的准入门槛,但在实际执行中偏重环保要求,对自有资源保障程度把关不严,导致产能快速膨胀。我国铅锌等重金属资源短缺严重,冶炼产能已经远远大于矿山供给能力。现行重金属产业政策对新建项目的自有资源、自有资金、环境治理设施都作出了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偏重环保要求,对自有资源、自有资金的保障程度把关不严。一些地区、企业以境外进口资源等各种理由,规避行业准入条件,导致铅锌等重金属产能快速膨胀,加剧了资源与产能不配套、产品和市场不配套的矛盾。近年来国内铅锌行业原料供给不足、产品供过于求、价格长期低迷,基本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已经危害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三是个别准入条件设置不合理,既阻碍了现有企业产业链的完善,又制造了新的污染源。《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规定:“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禁止新建铅蓄电池及其含铅零部件生产项目”。而铅酸蓄电池项目的主要工艺路线为熔铅、极板铸造、合膏、涂片、化成等工序,污染主要集中在熔铅和极板铸造工序产生的铅蒸汽扩散。如果该项目建设在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通过对原有铅系统进行升级改造,熔铅工序可以省下来,直接进入极板铸造工序,相当于减少了一次污染,铅烟气收集可以和铅冶炼系统一并完成,不但可实现铅烟气的综合治理,还可延伸产业链,同时可就地消化部分精铅,提升产品附加值。相反,项目如果转移到防控区外建设,必须增加重复熔铅工序,既增加重复冶炼成本,又造成二次污染,还增加了新的污染地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不合算的。
  为此,他建议:
  1.严格控制在未被污染地区新建铅锌等重金属项目,防止污染区进一步扩散,坚决遏制“一边投入巨资治理老污染区,一边不断增加新污染区”的不良势头。
  2.严格控制铅锌等重金属产能规模,防止新的产能过剩。由于铅锌等重金属产能已出现过剩势头,要切实严格执行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国家强制标准,参照国家制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做法,科学合理确定铅锌等重金属总产能上限,防止重蹈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覆辙。
  3.鼓励在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内采用环境容量置换方式,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加速推进重金属污染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在不增加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鼓励、引导、支持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内的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修订铅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禁止在未被污染地区新建铅蓄电池项目,鼓励涉铅企业延伸产业链。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