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钨、钼价格走势及市场前景分析

2017年03月16日 8:32 194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1、钼:中国储量丰富占全球40%,主要用于钢铁
  全球钼资源丰富,根据统计全球钼金属资源储量大约在 1000 万吨左右,主要分布在中国和美洲地区,前四大储量国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占到全球储量的86%,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而中国储量占全球储量的 43%。中国钼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吉林等地区,三省资源储量占中国总储量的 80%,其中河南资源最为丰富,占国内储量的 40%。
  近几年全球钼产量相对比较平稳,维持在 24 万吨/年左右,生产相对比较集中,前五大产商产量接近全球产量的50%。2015年全球钼金属产量24.6万吨,中国产量8.4万吨,占全球产量 30%以上。而随着钢铁行业景气度下降,全球粗钢产量增速的下滑,钼供给一直处于过剩状态,2015 年全球钼金属消费量 21.7 万吨,产量过剩 3 万吨,国内钼金属消费约为 6 万吨,产量过剩约 2 万吨。
  钼消费方面,全球约 75%左右钼产品以氧化钼或钼铁等钼炉料的形式应用于钢铁业,而其他 25%左右用于钼化工、钼金属制品等行业。钼的消费领域包括建筑工程、机械制造、汽车、造船、航空器、石油管道与钻井平台以及生产催化剂、色素、润滑剂等化工产品,在上述大部分应用领域,钼没有直接替代品。因此,钼消费量与全球粗钢产量保持着高度相关。
  2、钨:国家战略资源,主要用于硬质合金
  据统计,全球探明钨储量约为 310 万吨,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中国已探明储量 190 万吨,约占全球储量的 61%。中国钨资源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河南等地,其中湖南储量最大占中国 45%。。我国钨资源中,白钨矿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 70%,主要有郴州柿竹园钨锡铋钼多金属矿、栾川三道庄钼钨矿和郴州新田岭钨锡铋钼多金属矿等;黑钨矿已探明储量约占全国钨矿总储量的 29%。
  钨由于其熔点高、硬度高、密度高、导电性和导热性良好等物理性能特点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航空、机械加工、冶金、石油钻井、矿山工具、电子通讯和 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和现代国防领域不可替代的战略性金属。从消费结构来看,钨主要用于生产硬质合金、钨钢、钨材等,发达国家钨大部分用于硬质合金占钨消费总量的 72%。
  据显示,全球在产钨矿山有 27 家,钨精矿产能 11.3 万吨,其中中国 8 万吨,2015 年中国钨精矿产量 7.2 万吨,全球钨精矿产量 8.5 万吨,中国产量约占全球产量84%(折合 100%WO 3 ),国内钨主要生产商为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洛阳钼业、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由于钨属于战略资源,国家从 2002 年开始对钨生产实施总量控制。消费方面,全球钨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美国和日本,2015年中国的钨消费 3.4 万吨,约占全球钨消费量的 50%,而近几年受全球经济总体复苏疲弱影响,全球钨消费总体增速在减缓。
  3、钨、钼均处于价格底部,有望实现反弹
  钼行业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原油价格不断下跌以及制造业的不景气,国内外钢铁价格加剧下行,含钼钢的需求急剧下降,再加上国内外新型钼矿山的陆续投产,导致钼行业供应量持续攀升,产能过剩加剧。因此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钼价一路走低,至 2015 年一度跌至十年以来的最低点 680 元/吨。
  钼跌破成本线 , 价格获支撑 。钼产量和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表明,钼市场的供给过剩仍在加剧;而且由于钼价长时间在低位运行,导致低成本的副产钼在钼供给结构中的比重持续增加,这对钼价格回升带来较大压力。但是 2015 年钼精矿最低跌至 680 元/吨,全年均价960元/吨,近12年来首次跌破国内主产钼矿山的成本线,我们认为钼价将获支撑,下行空间有限。
  国家收储+ 行业联合减产钨价有望反弹。钨价目前处于底部区域,今年以来国家为维持钨价稳定,计划收储钨精矿总量 1 万吨,收储价格或超过 7.3 万元/吨。而中国钨行业2016 年也将计划联合减产,钨精矿产量同比下降 15%,重点骨干企业产量共计减产 1万吨。在国家收储+行业联合减产,供给端有效控制,钨价将逐步实现反弹。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