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苏良碧:为世界先进激光装置“量身定制”新材料
2018年11月30日 9:24 4860次浏览 来源: 中新网 分类: 新材料前沿
年近40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人工晶体研究中心主任苏良碧,进入新材料领域已有16年,他具体研究的是激光晶体。
10多年前,苏良碧和同事一起研制的新材料,出口后用于德国、奥地利的激光装置;现在,他带领团队,为中国正在崛起的国之重器“量身定制”新材料。
“以前,业界专家评价我们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内研制的新材料,在国外用;而今随着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兴起,我们是‘墙内开花可以墙内香’。”苏良碧说。
钻石、食盐、水晶,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晶体材料,而激光晶体则是用于激光装置的人工晶体材料。苏良碧解释说,“激光晶体材料是激光器的心脏,通过激光晶体才能产生激光。”
苏良碧出生于湖北,在武汉理工大学读了6年的材料学专业后,2002年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博士,开始接触激光晶体,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作。
一代材料,一代器件。苏良碧介绍,以前中国的各种大型科学装置,即所谓的国之重器相对较少,对材料发展的牵引不明显,“以前,我们的需求牵引都在国外,我们的材料都是以原材料形式出口到国外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出来的工作,在国内的显示度就没那么大。”
这几年中国国内开始建造一批大科学装置,其中就包括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苏良碧说,这对做激光材料的人来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以前很多时候别人会问,你们的材料做出来用在哪?答案并不明确,做材料研究的人闷着头做实验,做出来的新材料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真正的应用”,苏良碧说。
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多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各种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正在建造,这对苏良碧这些做材料的人来说,就有了需求牵引,让他们可以助力中国一些高端技术的发展。
苏良碧的团队目前正在研制的便是新一代激光晶体,现在处于攻关的关键阶段,希望用于未来能够以重复频率工作的超强超短激光装置。
他透露,目前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尺寸,以满足激光工程所需;二是光学均匀性要好。
“这个材料行不行,未来能不能用于新一代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国际上没有先例,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若做出来,能用得上,将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他说。
去年年底,苏良碧团队在大尺寸新材料的光学均匀性上取得重要突破,“很激动,我们当时度过了非常困难的一段时间,因为前期是以基础性、探索性研究为主,到2013年开始转向实际应用,这个过程的跨度比当初预想的要大得多。”
苏良碧说,新材料从研制出来到实现真正应用之前,这个阶段的研发工作显示度并不高,“因为这个阶段主要是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工程化问题,很难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再加上其实你也不确定最终是否能成功,这个过程就比较痛苦。”
他坦言,能够长时间地坚持做一种材料,实际上并不容易,很多时候即使科研人员愿意坚持,但难以得到经费的支持。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得到了中国国内许多有远见的激光科学家的支持,“他们很有战略眼光,不会只关注这个材料在国外有没有用过、用得怎样,而是从我们研制的材料本身出发,去判断它有没有应用前景,这是难能可贵的。”
得益于这批新材料的“伯乐”与“千里马”,中国在激光新材料领域越走越快。谈及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情况,苏良碧说,中国在激光领域一直没有落后于国外,基本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发展得更快些,“随着一些重大工程的需求牵引,比如说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中国在部分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
这两三年,苏良碧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他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谈到梦想,苏良碧说,做材料的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出的材料能被用上,“做出有用的材料,为国家发展作出一点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