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院士团队:以金属有机半导体研究创造“光电神话”
2019年04月01日 9:24 8031次浏览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分类: 新材料前沿 作者: 王之康
金属有机半导体可以说是一种“一材多用”的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光电性能,不过目前研究的金属有机半导体大都含有铱、铂等贵金属原子,未来有可能发展基于廉价金属且同样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新一代金属有机半导体,实现它们在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在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中,男主角苏大强初次到女儿家时,便被可以升降的电视迷住了,拿着遥控器把玩了很久才放下。实际上,这台可以升降的电视并没有什么稀奇,只不过是安装了一个电动升降支架。
同样是可以升降的电视,今年年初亮相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的LG Signature OLED TV R则颇为不同,因为它的升降依靠的完全是其自身——屏幕卷曲。
“它利用的是 OLED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可以卷曲的特性。”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向笔者解释道,卷屏电视的问世,就是在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大幅提高的基础上,将作为一种柔性材料的金属有机半导体的挠曲式大面积优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案例。
而凭借着对金属有机半导体的创新性、系统性研究,黄维率领团队完成的“金属有机半导体的结构设计、性能调控与光电应用”成果,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三种光电信息技术
据黄维介绍,该项目属于电子信息科学中的半导体材料前沿学科方向,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了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实现了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和提高了生物信息传感信噪比。实际上,这三个方面的成果对应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三种光电信息技术,分别是信息显示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和信息传感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就是大家熟悉的OLED技术。OLED由于具有自发光、高对比度、可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势,被公认为是极具竞争力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新一代显示技术。”黄维说,在研究之初,作为OLED基本器件单元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能转化成光能的效率很低,无法使其走出实验室,这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经过多年研究,黄维团队提出了“位阻功能化和高分子化策略”“p-n金属有机半导体设计策略”以及“动态自适应设计原理”,设计了高性能金属有机半导体,使OLED显示屏电光转化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而且在材料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其制备成本也不断降低,“有望突破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瓶颈,进一步加快OLED显示技术的全面市场化”。
另外,研究团队还致力于推动金属有机半导体的多功能化,发展智能响应型金属有机半导体,实现了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
“传统的存储技术受到摩尔定律和材料功能单一的限制,存储密度很难再进一步提升。”团队成员、南京邮电大学教授赵强告诉笔者,研究团队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有机半导体会在外界物理刺激下产生电学或光学信号的“智能响应”行为,“比如,给它加个电场,其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就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特性可以用于高密度和高安全性的信息存储”。
因此,基于这种“智能响应性”,研究团队提出了可印刷加工的二阶和三阶金属聚合物信息存储半导体的设计新策略,制备了高稳定电存储器,率先研制了基于单一聚合物的三阶信息存储器,为实现高密度和高安全性信息存储提供了有效途径。
此外,在生物医学光学检测与成像研究中,生物样品大量内源性荧光物质在激发光作用下会产生背景荧光,造成严重信号干扰,使得检测信噪比、灵敏度和准确度都大幅度下降。针对这一情况,研究团队利用金属有机半导体磷光发光“寿命长”这一特点,通过时间分辨光学技术,将其与短寿命背景干扰荧光相区分,显著提高了检测信噪比和灵敏度。
据赵强介绍,他们是国际上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团队之一,近期在国际顶级期刊《化学评论》上发表了相关综述文章,总结了他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黄维团队的研究成果还被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等国际同行广泛引用、高度评价。他领衔的研究团队是国际上最早涉足“有机光电子”研究的团队之一,很多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我们已经与国内的多家大型显示技术公司,如京东方等展开合作,将高性能发光材料推向产业应用。”黄维对该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信心十足,“在信息传感方面,我们开发了可用于检测多种重大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传感器,这些成果有望实现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正在与一些医院开展合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机半导体自身优势,制备柔性存储器件,实现低功耗、自驱动柔性可穿戴信息存储新模式。”
“此外,相信一些新型的三重态磷光材料也将相继被开发出来,不断丰富这类半导体材料的种类和应用范畴。”(王之康)
责任编辑:陈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