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需求猛增锂价飙升 电动车热加剧中外“锂竞争”

2021年03月24日 8:55 1484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作者:

“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的锂价格飙升。”《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据英国电池原材料咨询公司——基准矿业情报机构(Benchmark)的数据,自今年年初以来,碳酸锂的价格已上涨68%。作为电池生产所必需的原材料之一,截至3月12日,中国国内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为每吨83500元,一周内每吨上涨6000元,过去四个月现货价格已经翻倍。目前国际锂资源及产能高度集中,中国动力电池深刻影响国际市场,令多国开始重视未来的动力电池产业方向。

电动车需求打破锂供应平衡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此次的价格回涨标志着锂市场出现重大转向。此前,由于对电动车需求的过度乐观预期,推动一波一直持续到2018年的新矿投资浪潮,导致锂供过于求。

然而,自去年夏季以来全球电动车产业持续火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中国的电动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两倍多。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在欧洲,替代动力汽车(包括使用电池、混合动力和生物燃料的汽车)的销量在2020年第三季度首次超过了柴油发动机汽车,目前已经占到了新乘用车的1/3。能源资讯机构“标普全球普氏”负责电池金属定价的负责人斯科特·雅哈姆说,政府的激励措施也促进了锂需求。一些欧洲国家政府为电动汽车购买者提供补贴,而美国总统拜登已经承诺要建造50万个充电站。

在这样的背景下,锂的供应缺口开始出现。研究机构CRU的大宗商品分析师表示,2020年锂的供需平衡多年来首次出现赤字。该机构预计,2021年锂需求量超出供应约1万吨,未来几年还会出现锂生产短缺。《华尔街日报》认为,锂价飙升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开采浪潮。Benchmark预计,到2024年,全球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价格将分别达到每吨1.61万美元和1.88万美元的高点。

全球锂资源高度集中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1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国,能够供应车用锂电池的厂家都集中在几家头部企业,其他所有的厂家都向他们求货,使得供应量比较紧张。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与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郑甲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和需求量来看,暂时还不至于会出现供需缺口。如果出现了缺口,可能是由于市场对将来预期的判断,比如要用磷酸铁锂发展储能,再加上未来实现5G万物互联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电池,将来对锂可能会存在较大需求。

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主要集中在南美和澳大利亚的“三湖七矿”之中。盐湖开采锂更为容易,成本低廉,目前在产的三大盐湖均位于南美洲,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锂矿石生产国。美国雅宝、富美实、澳大利亚泰利森和智利SQM四家能源企业占据全球锂产能的九成。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全球纯度99.9%的高性能锂的最大供应国是中国,中国也是全球最大锂消费国。

多国欲同中国电池竞争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呈现以中国的宁德时代、韩国的LG化学和日本的松下三家产能为主的局面。2020年韩国蓄电池的生产、内销、出口均同比增加。去年韩国蓄电池生产同比增加20%,其中绝大部分为电动车用动力电池。韩国业内人士认为,韩国锂供应最大的担忧来自中国。随着近来国际锂资源价格水涨船高,韩国企业纷纷扩大采购积极应对。LG能源最近与智利SQM公司缔结氧化锂供给合同,2021年至2029年每年供货5.5万吨氧化锂。

日本住友金属矿山等28家日本企业将于4月成立旨在提升日本电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团体“电池供应链协议会”(BASC),将有助于强化车载锂电池等供应能力。

媒体分析称,在全球锂电池市场,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市场70%的份额。此外,中国在锂电池相关材料领域也占据优势,特别是在电解液等构成电池的4个主要材料中,分别占据60%-70%的市场份额。日本企业准备组建集团的合作方式,降低成本,强化研发新一代电池的能力。

“欧盟加入与中国的电池竞赛!”德国《每日镜报》15日报道,上周末的欧盟电池联盟大会上通过了欧洲电池倡议,并计划推出“数字电池护照”。会议认为,2023年开始全球电池需求将呈现“爆炸性增长”,因此,欧盟希望为在欧盟生产或进入欧盟的电动车电池设立一个标准,还将为此推出“数字电池护照”,提供电池组件的来源和可回收性等信息。未来10年,欧盟和各成员国还将大力资助电动车电池项目。

一些欧洲企业也在构建自身的电池生产网络。《法兰克福汇报》15日称,大众汽车正在欧洲建立自己的电池工厂网络。根据计划,到2030年工厂每年将生产总电量为240吉瓦时的电池。到2025年,大众还将在欧洲运营18000个快速充电站。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