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大学70年“科教兴边”纪实
2019年06月17日 8:45 1801次浏览 来源: 新华网 分类: 时政要闻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6日电 题:扎根田野 服务边疆——石河子大学70年“科教兴边”纪实
新华社记者高晗、潘莹
建校70年以来,位于“戈壁明珠”新疆石河子市的石河子大学秉承“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办学特色,向社会累计输送16.8万名优秀毕业生,为屯垦戍边和繁荣新疆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70岁,对于石河子大学而言,正散发着青春澎湃的朝气。70年来,石河子大学师生筚路蓝缕,弦歌不辍,扎根边疆,倾情服务社会。
小城大学 大漠戈壁建校园
“戈壁中,绿洲上,壮志酬我青春飞扬;这里荒原被唤醒,这里文明放光芒。”奋斗的故事被写进《石河子大学校歌》,老一辈的豪情唱响在清晨的校园。
1949年9月25日,解放军进驻新疆途中,部队和地方都缺少医务人员,急需一所学校提高当地医疗水平。在此背景下,王震将军等老一辈革命家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卫生学校,后来随着部队开荒屯垦,学校发展成为石河子医学院。
今天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石河子大学,1996年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的四所高校——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新疆兵团经济专科学校、新疆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在石河子大学校史馆里,一张张历史照片,一幅幅校园图景清晰讲述着这所大学的沧桑与荣光、变迁与发展。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记录了学校初建时的举步维艰。
那时,屯垦新城石河子生活艰苦,甚至温饱都是问题,王震将军号召师生在校园种粮食,“发挥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教学和生产紧密结合”。靠着坚韧不拔的“兵团精神”,这所年轻校园里的师生同屯垦人一样,打地基、挖管沟、做教具,边上课边建校。从1959年到1965年,师生建校劳动天数总计4.7万天。
70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这所从戈壁上拔地而起的学校,已从普通边疆大学发展成拥有经济、教育、管理、艺术等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为“科教兴边”提供智库保障和人才支撑。
援疆支边 前赴后继兴教育
“别父母,离故园,明月伴我赴边疆。”如石河子大学校歌所唱,1960年以来,一代代援疆教师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天山脚下,扎根边疆,从顶层设计到精细分工,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从教学到科研对口援助,为石河子大学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5年前,江南大学副教授陶谦从无锡来到石河子,听课、召开教研会、搭建师生对外沟通桥梁……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立竿见影,没几年食品学院相关专业迅速成为“王牌专业”。
从一人援疆到全家援疆,他不断延长援疆年限,连妻子女儿也来到石河子就业,新疆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陶谦如他的名字一般谦虚谨慎,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我是革命的一块砖,祖国需要我去哪,我就去哪。”陶谦说。
2007年,薄晓玲放弃南开大学任教机会,随丈夫来到石河子大学。同他们有一样选择的还有12名高学历人才。他们觉得这里环境优美,科研氛围浓厚,更重要的是有广阔的人生平台。
踏上前辈曾走过的路,今年9月,新一批援疆教师又将来到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夏文斌说,资源欠缺、人才引进难、科研能力弱一直是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瓶颈,教育援疆是缩短中西部教育发展差距的最好载体。
科技支农 服务社会富边疆
1960年,26岁的王荣栋从江南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奔向天山北麓的石河子,随同成千上万热血的农垦科技人一起,汇入天山南北数百万拓荒铁流中。
“全国都很困难,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任务,怎么让农作物高产我们就研究什么。”王荣栋说。初到石河子,他来不及欣赏天山脚下的美丽风光,卷起裤腿钻进满是蚊虫的田地,开始了几十年的小麦育种研究。如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王荣栋,已是业界知名的麦类育种专家。
与农民和泥土朝夕相处,让王荣栋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深入麦田指导农业生产,科研成果让多个地区的小麦丰收,被农户称为“农场教授”。
葡萄试管育苗、玉米淀粉黏合剂、棉花地膜栽培推广、中国美利奴羊……近几年,石河子大学取得多项科技突破,几乎全部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让科技下沉、让农民受益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初心。石河子大学培养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近10年来,每年毕业生留疆率达64%,其中内地生源留疆率近60%,扎根南疆基层的毕业生超过50%……他们正成为实现新疆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