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基固态储运氢材料与技术”完成科技成果评价

2023年05月08日 8:24 43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镁基固态储运氢材料与技术”科技成果评价会议。该成果由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氢科学技术研究会会长丁文江院士团队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钢铁研究总院教授干勇,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董绍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贾明星等人出席会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对出席评价会的各位专家、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风口上,发展氢能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何安全高效地储存与运输氢气,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氢科学中心主导的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用创新的技术方式解决了氢能战略发展的核心难题,创新成果非常突出。未来,他希望氢科学中心立足氢科学领域基础研究,为氢能找到更好的应用场景。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奚立峰表示,成果评价会既是对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领域科技创新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上海交通大学今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有力鞭策。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氢能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并大力支持围绕氢科学技术的产学研合作交流,发挥高校在氢能人才培养和氢能产业发展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共同促进氢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评价委员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科技成果汇报,审阅了相关技术资料,专家组对成果的技术创新程度、技术经济指标的先进程度、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技术重现性和成熟度、技术创新对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独立评价,对成果的后续改进及拓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最终形成了评价结论。专家组认为,该技术完全自主创新,突破了镁基储氢材料应用的多项难题:开发了免活化快速吸放氢和可控水解的核壳镁基储氢材料;采用第二相分散多孔镁基储氢块体材料的方式提升了合金的吸放氢循环性能;提出了用于流体换热式镁基固态储运氢装置的氢热耦合模型,成功优化了大型储运氢系统,推进了镁基储氢材料实用化进程。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具有显著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为推动镁产业和氢能技术进步,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贡献了力量。

丁文江指出,固态储氢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储氢技术。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深化固态储氢的应用场景,战略意义重大,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变自立为自强。

“镁基固态储运氢材料与技术”顺利完成科技成果评价,标志着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作为一种切实可行储运氢方案,有望在氢产业链中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从技术层面来看,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能源平衡表、成果测算表和工程标准表仍需要进一步补充。

责任编辑:杨一鸣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