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
2024年09月26日 10:30 442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叶倩宁
9月19日,美联储再次采取降息措施,决定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50个基点。该决定得到了美联储大多数委员的支持,相较于之前美联储多位官员的表态,此次降息显得更为激进。然而,由于此前美国多家媒体已经预测美联储将降息50个基点,因此,该决议基本上符合市场的预期。
在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增加,他不认为经济衰退即将到来。在通胀风险减弱后,美联储将更加关注就业市场的风险。市场不应将50个基点的降息视为常态,未来美联储决策将根据经济数据逐次做出。鲍威尔还指出,当前的美国失业率健康,但如果外部环境放缓,美联储将加快行动。
降息周期美国经济运行特征
在美联储降息期间,美国宏观经济呈现出规律的运行模式。在高通胀时期(例如1970—1973年、1974—1977年、1981—1983年、1984—1987年),美联储的降息通常出现在通胀压力减轻、油价下跌后的经济衰退末期。此时,降息有助于降低借贷成本,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降息之后,通胀率和失业率均有所下降,GDP增速也得到恢复。这一时期的降息,有效地促进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再平衡,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溢出效应,尤其是全球对美国经济活动的敏感度有所提高。
在通胀温和时期(如1989—1994年、2000—2004年、2007—2015年、2019—2022年),美联储降息主要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通常在经济衰退期间开始实施,目的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推动经济的逐步复苏。这种降息不仅缓解了国内的经济压力,而且对全球经济产生明显影响。由于美国资本市场的庞大规模和强大影响力,降息往往会导致全球资本的重新配置,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引起资产价格的波动。同时,美国利率的下降将给其他国家带来汇率压力,迫使它们调整货币政策以应对全球资本流动的变化,增加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与降息政策相比,美联储扩大资产负债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通常更为显著。扩表意味着美联储通过大规模购买资产来增加市场流动性,导致全球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包括中国。这可能会推高中国的资产价格,如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影响出口竞争力。此外,流动性的增加可能会引发通胀和金融风险,尤其是在资本外流时带来的市场波动。相比之下,降息主要影响借贷成本,而扩表所带来的全球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效应对中国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远。
美国需求衰退冲击与降息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影响
美国需求衰退和降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外部宏观经济压力导致需求衰退。当美联储因应对负面需求冲击而采取降息措施时,美国经济活动的减弱可能会减少对中国出口的需求。例如,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在全球需求急剧下降的冲击下,出口和消费增速显著放缓,经济增长面临重大压力。而在2019年美联储进行预防性降息期间,尽管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但总体影响可控,主要得益于中国政策的适时调整和相对较小的外需波动。
第二,面对外需下降的压力,中国通常会采取刺激内需和调整货币政策的措施。2008年,中国实施了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提升内需,成功对冲了外需的减少,使经济迅速恢复。在2019年,面对美联储的预防性降息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双重影响,中国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适度宽松,确保了经济的平稳运行,并在年底出现了企稳的迹象。
第三,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美联储降息通常会对美元指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民币汇率。在2007—2008年的全球经济衰退期间,尽管全球经济形势和中美两国的经济状况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综合影响,但人民币汇率总体保持稳定。而在2019年,美元指数的波动导致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和升值,但整体波动相对较小,显示出人民币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韧性有所增强。
第四,进出口表现与成本调整。美联储降息可能导致美元相对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这有助于降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尤其是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进口量。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进口受益于较低的国际商品价格。而在2019年,中国的进口表现也因为美元走弱而相对强劲,这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从总体来看,美联储降息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但对进口成本的改善则有较为直接的正面作用。
美联储降息
对有色金属板块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看,美联储降息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直接线性关系,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和经济基本面。尽管降息可以通过释放流动性来短期内刺激资本市场,但这种利好效应通常在政策实施之前就已经被市场所预期并反映在价格中。因此,降息后资产价格的波动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实际政策效果和力度的反应。从中长期来看,商品价格的走势主要受经济基本面的主导,尤其是降息的持续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程度。如果经济衰退加剧,需求减少,商品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相反,如果经济复苏,价格可能会回升。
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出现明显的疲软迹象,本次降息属于预防性降息。自1990年以来,美联储共实施了3次预防性降息,首次降息的时间分别在1995年7月、1998年9月和2019年8月。2019年的预防性降息与当前情况类似,显示出典型的“软着陆”迹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因此,短期内预防性降息对有色金属的刺激效果并不显著。短期内,价格可能会因流动性的利好而短暂上升,但从中期来看,降息后经济预期的变化是决定有色金属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在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的情况下,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上涨的可能性较高。而在美国经济“硬着陆”并面临衰退风险的情况下,有色金属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大。在降息周期的中后期,随着降息推动房地产和制造业的改善,有色金属下游需求的增加,价格可能会在基本面的支持下回暖。
美联储的点阵图显示,本轮降息周期预计在2024—2026年。其中,2024年,累计降息幅度将达到100个基点(预计在11~12月的会议上再降息50个基点);2025—2026年,美联储将分别再降息100个基点和50个基点,累计降息幅度将达到250个基点,降息的最终目标利率为2.9%。
从降息的目的来看,美联储降息的触发条件通常包括经济增速放缓、衰退风险上升,或是短期突发事件引发的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基于稳定经济或金融市场的考虑,开始降息,可以分为“预防性”和“纾困式”两种类型。预防性降息通常发生在通胀稳定、失业率处于阶段性低位,但存在潜在经济衰退风险的背景下。而纾困式降息则是在经济尚未陷入衰退,但金融风险已经充分暴露,经济衰退风险迫在眉睫的情况下进行。
参考美联储过去7轮较有代表性的降息周期,其中,4次为预防性降息,3次为纾困式降息。在预防性降息周期中,黄金价格上涨的概率为50%,这取决于降息后美国经济是否能够实现“软着陆”。如果基本面逐步企稳,市场对持续降息的预期减弱,甚至转向紧缩预期,黄金价格的上涨空间将受到限制,如1995年和2019年的降息周期。相反,如果降息后美国经济仍然陷入衰退,黄金可能会受到流动性或需求收紧的影响而下跌,如1984年和1989年的降息周期。在纾困式降息的情况下,黄金价格上涨的概率更高,平均涨幅也更大,这可能是因为经济或金融危机期间,黄金的避险属性得到充分发挥,价格往往会出现飙升,如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和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在两种不同的降息类型下,白银价格表现差异较大。在未衰退周期中,白银通常在“再通胀”的环境下呈现上涨趋势。但在衰退周期中,如果市场遭遇流动性危机或经济下行影响工业需求,白银价格可能会出现深度回调。
展望未来,在美联储采取“预防性”降息的背景下,短期内如果美国就业市场的疲软有所缓解,或者通胀出现显著反弹,在经历阶段性走强之后,贵金属可能会面临利多出尽的风险,整体涨幅可能有限。目前,从宏观层面来看,美国经济虽然面临下行压力,但并未出现失速迹象。二季度,美国GDP增速环比增长,三季度预计维持2%的增长率,失业率没有大幅反弹,新增就业和消费依然强劲。因此,美联储连续实施大幅降息的必要性较低。在本次降息50个基点之后,美联储将开始观察政策效果,并根据数据逐次做出决策。
如果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美联储的“预防性”降息可能会比较温和,将限制美国国债实际利率的下降空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经济回暖和实际利率的回升,可能导致贵金属价格在有限的涨幅之后转为下跌。然而,如果降息后美国经济仍然出现“实质性衰退”,降息的速度可能不会快于通胀的下降速度,甚至可能出现恐慌导致的流动性紧张。在这种情况下,金银价格初期可能会下跌,但随着持续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美元流动性可能会加速宽松,贵金属在后期可能会有较大的上涨动力。
此轮美联储降息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会表现为震荡,而长期则可能逐渐显现为价格上行的趋势。降息释放的流动性短期内对市场构成利好,但由于经济基本面和需求回暖的滞后效应,短期内价格波动可能会较大,尤其是原油、铜、铝等商品,目前仍处于震荡格局。从中长期来看,随着金融宽松政策的逐渐渗透和需求侧的改善,预计将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尤其是对出口市场的影响可能会最先显现。总体而言,降息对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效果,将依赖于后续需求端的持续改善。
(作者单位:广发期货)
责任编辑:任飞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