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经济预测分析报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

2007年05月08日 0:0 580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国家信息中心二季度经济预测分析报告
  内容提要  
  当前国际收支失衡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货币信贷过于宽松的态势有所发展,资产价格上涨的矛盾比较突出。2007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在高增长基础上进一步加快,GDP增长速度、工业生产和外贸顺差超出普遍预期。初步预计,二季度,宏观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较一季度有所放缓;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有所提高。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适当收缩货币供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薄弱环节,调整房地产供给结构,切实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一季度经济运行特点  
  1、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  
  2007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根据初步核算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经济增长加快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3月份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长19.6%,加快2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15.6%,加快0.9个百分点。  
  二是居民、政府和企业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一季度财政收入11784亿元,增收2484亿元,同比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加快7.2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8764亿元,同比增长27.7%,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3.8%,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额同比下降12.4%。这些情况表明,经济增长使得居民、政府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  
  2、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源于需求扩张的加快  
  一季度经济增速明显高于预期,主要是外贸顺差高速增长并进一步加快,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和投资增长保持高速,使得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具体表现为:  
  一是外贸进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外贸顺差迅速扩大。一季度,进出口总额457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其中,出口2520.9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2056.5亿美元,增长18.2%,增幅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升而进口增速回落,导致外贸顺差进一步扩大,一季度外贸顺差达到464.4亿美元,比2006年一季度增长近一倍,是三大需求中增速最快的。  
  二是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宏观经济景气持续高涨、证券市场活跃等因素的带动下,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4.9%,尤其是正常年份一般3月份增速会出现下降,但今年3月份增速比前两个月还提高了0.6个百分点,说明扩大居民收入确实起到了带动消费增长的作用。  
  三是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速。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544亿元,同比增长25.3%;虽然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4、4.5个百分点,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季度外贸顺差急剧扩大,比2006年一季度增长近一倍,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2020亿美元,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近800亿美元。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季度顺差及外商直接投资仅为623亿美元,另外有734亿美元的非常规资金结汇。  
  国际收支失衡,导致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增长过快,我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受限,对冲过剩流动性的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下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得信贷扩张、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压力一直存在,并且波及范围越来越大。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6.4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虽然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降低1.5个百分点,但仍然属于较高增速。不仅如此,周转较快、对经济活动影响较强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3月末较上年同期增长19.8%,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7.1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33个百分点。由于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延续了2005年下半年较快增长的势头,货币供应宽松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银行贷款增长出现了反弹。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6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约1700亿元。  
  2、资产价格面临较大上涨压力,高位振荡的风险加大  
  在人民银行连续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证券市场在经过去年的快速上涨之后,2007年又不断突破前期高点,社会资金流入证券市场的速度和规模均创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A股新增开户数高达478.59万户,已经大大超过去年全年308.35万的新增A股开户数,其中3月新增A股开户数即高达253.53万户;新增基金开户数亦高达374.42万,其中3月份新增基金开户数为149.72万户。3月份A股市场存量资金大幅增加2012亿,创历史新高,其中包括沪深两市的保证金存量上升1400亿和新发股票基金募集611亿;截至3月末,A股市场的存量资金达到了8661亿,存量保证金达到8050亿,均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从资金入市速度和A股动态市盈率变化看,A股市场资产价格上涨趋势还在加强,证券市场整体风险加大。  
  资产价格的风险也体现在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一季度城镇房地产投资完成3543.8亿元,同比增长26.9%;住宅投资完成2764.4亿元,同比增长29.7%;完成商品住宅投资2462亿元,增长30.4%。。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在高位基础上进一步上涨,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月高0.6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同比增长41.6%,同比加快39个百分点,经济适用住房投资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扭转。但住房供应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今年一季度,90平方米以下普通商品住房投资仅占商品住宅投资的16.1%。目前,市场销售的主要是前几年开发的大户型住宅,一些城市平均套型在120平方米以上。我们分析,由于目前房地产供给中大户型还占有较高比例,与广大中小户型的需求不匹配。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房地产开发与需求的错位有可能导致房地产结构性过剩,面临一定的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城镇住户调查结果,在未来三个月内有购买住房打算的城镇居民家庭占比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在货币流动性过剩、存款实际负利率的局面下,居民购房需求仍然较为旺盛。今年一季度,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1.9倍,明显快于去年的1.26倍,且销售面积增幅快于竣工面积增幅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品住宅空置面积同比下降1.2%。上述情况说明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一季度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增长率仅10.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5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在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方面暂时还没有取得很大进展。在此情况下,如果未来住房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增长,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将不能得到明显缓解。  
  3、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加大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2007年一季度GDP和工业增长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工业增长加快带动的,特别是重工业中的高耗能行业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19.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9和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9个百分点拉大到4个百分点,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分行业来看,目前增长较快的是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化工和机械等行业,钢材、氧化铝、铝材、铁合金、十种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6.2%、53.7%、43.0%、44.4%和30.8%,这些行业都是高耗能产业,必然会加快能源消耗的增长。一季度工业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但发电量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反映了增长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一季度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12.1%,原煤产量增长14.8%;均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原煤产量在全部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必将会使得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数量增加,对资源环境带来双重压力,给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带来很大困难。  
  二季度经济走势分析与预测  
  我们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较一季度将略有放缓;受2006年底粮食价格上涨翘尾因素的影响,二季度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有所加大。  
  1、二季度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但较一季度略为回落  
  根据对三大需求和三次产业的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初步预计今年第二季度GDP实际增长10.8%,上半年实际增长11%,主要依据包括:  
  一是二季度消费品市场销售将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以来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增长势头进一步明显加快,加上证券市场继续保持上涨势头,居民消费性支出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由于铁路提速便利于居民外出旅游,五一黄金周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有可能增强,也将带动居民消费的增长。由于消费在三大需求中占有比例最大,消费增长的加快将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是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速。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措施,一季度新开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都得到了明显的控制,新开工项目数较上年同期减少22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3.9%,但由于以前开工项目较多,在建规模依然很大。由于目前全社会资金较为宽松,物资供应充足,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足以维持投资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房地产项目都以较快速度施工,以便项目早日竣工,在价格较高时出售并回收投资资金。  
  三是二季度外贸顺差增幅将明显降低。2、3月份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出现了大幅度波动,但这主要是受企业预期4月份要调整出口退税的影响,4月份以后这种影响将会逐渐消失,外贸出口将趋于正常。但从2006年外贸顺差的变动情况来看,2006年二季度外贸顺差较一季度大幅度增加,几乎增加了将近1倍,因此,受基数影响将会使得今年二季度外贸顺差的增幅明显缩小。此外,进入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将会对部分行业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美国经济在2006年下半年增长势头逐渐放缓,考虑到美国经济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存在半年以上的时滞,2007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受到的影响也可能会逐步加大。此外,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又降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也将对出口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二季度外贸顺差增幅较一季度将明显缩小。  
  另外,受上年二季度基数较大的影响,使得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除了前述外贸指标的情况之外,上年一季度GDP增长10.4%,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27.7%,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30.9%,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7%,二季度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8.5%,二季度比一季度提高1.8个百分点。上年二季度几项主要指标基数都明显增大,这将会对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一些影响。  
  2、二季度消费价格涨幅较一季度将有所提高  
  2007年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较一季度将有所提高,初步测算预计CPI上涨3%。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一直处于增速较快的状况,2006年年中开始,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直接的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也逐渐加快,目前两者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货币供应明显宽松,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市场都比较活跃,尤其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了较快增长,一季度增长率达到了近十年未有的高增长率,加上出口的高速增长,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步伐较快,对价格水平形成拉动作用。考虑到货币变化与价格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粮食价格上涨并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006年底以来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到粮食价格上涨推动,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净出口增加对国内市场供求平衡状况的影响。根据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结果,2007年夏粮播种面积2660万公顷,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还略有减少,考虑到2006年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6年下半年以来降水量不如2005年底2006年初那样丰沛,对今年夏粮作物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夏粮作物单产继续提高的难度较大,因此,夏粮增产的难度较大。这意味着粮食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将保持到2007年秋季。  
  三是近年来房地产销售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销售价格上涨正在逐渐向租赁价格传递。由于房地产销售价格不直接计入消费价格,但租赁价格计入消费价格,租赁价格的上涨将会对消费价格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是翘尾因素将导致二季度消费价格涨幅高于一季度。根据估算,2006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7年各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2005年消费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2006年的影响大约0.5个百分点,由于2007年受翘尾因素的影响比2006年高1.2个百分点左右,这将影响消费价格涨幅提高。从翘尾因素的变化来看,2007年年中翘尾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四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这一因素将导致消费价格涨幅在2007年年中前后上涨幅度较高,四季度涨幅将会减小。  
  五是价格预期的影响也促使价格维持上涨态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居民和银行家调查结果,由于近期粮油食品价格的上涨,居民对下季度物价预期延续了上升的趋势,有44.3%的受调查居民认为物价会继续上行,比去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银行家的判断与居民基本一致,有65.3%的银行家预期消费品价格上升,比去年同期提高25.2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在居民和企业的价格上涨预期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势头很有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  
  由于近年来形成的产能陆续释放,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加上国际油价较上年同期明显下降,关于铁矿石价格的谈判没有最终定价,这些情况使得钢铁、燃料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没有出现明显上涨,生产资料购进价格上涨幅度还有所下降。随着近期工业生产的加快,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将有所加快,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涨幅下降的情况将会减轻。  
  对策建议  
  从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看,经济增长趋热的势头有所发展,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范围扩大,价格上涨的压力有所加大。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从多方入手,实施微调政策措施,化解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由偏热向过热发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进出口结构调整步伐,抑制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  
  抑制外贸顺差的增长,应该在增加进口、调整进出口结构方面加大力度。除了多进口国内需要的资源类产品外,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要加大利于节能减排、提高技术的先进设备的进口规模,用先进设备来淘汰落后产能,既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又促进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社资金更多支持科技创新  
  针对当前国内资金充裕的状况,应抓住当前证券市场持续上涨、人气较旺的时机,加快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上市的步伐,同时鼓励原来在境外市场上市的国内资质良好的企业回到国内市场发行股票,为证券市场进一步扩容,化解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抓紧时间,加快创业板推出的进程,为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融资渠道。积极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使其成为企业创业的融资场所。积极发展面向科技型企业的债券市场,为优质中小企业开拓融资渠道。  
  3、选择适当时机,进一步提高利率和准备金率  
  为缓解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抑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和价格走势的跟踪监测,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可考虑进一步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尤其是考虑到二季度消费价格上涨的幅度有可能加大,实际利率偏低的状况可能进一步加重,应该加大利率调控的幅度。同时,可考虑取消利息税,既可为进一步提高利率腾出空间,又可增加居民收入。  
  4、引导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薄弱环节  
  目前,社会资金比较宽裕,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一直面临反弹的压力。然而,与投资过快增长相伴的是大量低效甚至无效投资项目的上马。因此,投资调控要堵疏结合,在社会资金宽松的客观形势下,引导资金流向铁路、公路、港口、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新农村等薄弱环节的建设项目,对于那些社会发展急需而收益较低的项目,充分利用当前政府财力较好、社会资金宽裕的大好时机,政府可考虑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减轻资金过于集中于房地产、加工工业的投资压力。对房地产投资,应继续严格执行限制建设大户型的政策,多建设适合中低收入居民需要的小户型住宅。  
  对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
  指标 实际增长 预测增长  
  一季度 二季度 上半年  
  GDP 11.1 10.8 11  
  一产 4.4 4.1 4.2  
  二产 13.2 12.8 13  
  三产 9.9 10 9.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8.3 17.5 17.8  
  重工业 19.6 18.8 19  
  轻工业 15.6 14.8 15.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3.7 24 23.9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25.3 26 25.7  
  房地产投资 26.9 27 27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4.9 14.7 14.8  
  出口 27.8 22.6 25  
  进口 18.2 19.7 19  
  外贸顺差(亿美元) 464 524 98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7 3 2.9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2.9 2.7 2.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4.1 3.6 3.9  
  M0 16.7 16.5  
  M1 19.8 19.5  
  M2 17.3 17.2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课题组)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o-pilot.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